新加坡前外长杨文荣表示,在东南亚,没有国家想让中国成为敌人,但也没有国家想让中国太靠近,因为中国太大了,如果距离中国太近,就会失去独立自主。所以在东南亚,有一种平衡大国关系的深层本能。
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曾一语道破东南亚的真实处境:在这里,没有哪个国家真心想与中国为敌,毕竟谁会跟钱过不去。可另一面,他又点出了这些国家的另一种本能:谁也不希望中国靠得太近。
中国实在太大了,大到让邻居们担心,一旦贴得太紧,自己连喘息的空间都会被挤压掉。
这听上去确实很矛盾,一方面希望借助中国的经济发展,另一方面却希望与中国保持一定的战略距离。这种看似“脚踏两条船”的生存之道,究竟是暂时的权宜之计,还是真能走通的未来之路?
要摸清东南亚国家的心思,得先算清两笔账。第一笔是经济账。中国的市场和资本红利是实打实的诱惑,跟中国闹翻就等于自断财路,这笔账谁都算得清。
东南亚各国无论是积极投身于中老铁路、雅万高速铁路建设,还是踊跃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皆斩获了巨大的利益。
尤其在高科技领域,中国成熟制程芯片的性价比优势,让它们趋之若鹜。中芯国际的28纳米芯片,成本比台积电低三成,这对越南的电动车厂和马来西亚的电子厂来说,省下的都是真金白银。
但还有一笔战略账。东南亚国家深谙“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”的道理,必须确保自身的战略自主。
它们积极地开展多线外交,一边和美国搞联合军演,一边与日本、澳大利亚加强防务合作,甚至还会拉上印度,目的就是对冲中国的影响力,防止在战略上被“抱死”。
去年中国对镓、锗实施出口管制,这无疑给所有人都敲响了一记警钟。为了不被“卡脖子”,印尼扭头就和澳大利亚合作开发锗矿,泰国则努力吸引欧盟投资建半导体厂。
它们的目标很明确:提升本地产能,争取从产业链末端的组装测试,向上游的设计制造环节挪一挪。
要看懂这套生存法则如何运作,不妨看看几个典型国家在半导体这个关键领域的表现。
就拿马来西亚来说,它在经济上对中国敞开大门,准备在2025年签署升级版自贸协定,进一步降低关税。总理安瓦尔更是公开欢迎中国投资,以对冲美国芯片限制的压力。
可同时,马来西亚也没闲着,它跟美国大谈“友岸外包”,把部分芯片订单分流给美企,内部也悄悄收紧了半导体出口规则,就是为了防止芯片转手流向中国,好给美国一个交代。
而越南,则被称为“双循环”战略的专家。它一边与中国签署了近四十份合作协议,从基建到农产品贸易,全面深化经济捆绑,心安理得地承接中国转移出来的终端组装产业。
另一边,它又紧紧抓住美国市场,对外是美国的组装车间,对内则靠中国搞基建。
越南的芯片产业现状尤其有趣:八成原材料来自中国,电动车里八成的芯片是中国产的成熟制程。虽然它也推出了自己的半导体战略,但短期内,对中国的依赖只会有增无减。
而作为区域贸易枢纽的新加坡,更是将这种平衡艺术玩到了极致。
它一度扮演着英伟达高端芯片流向中国的“二道贩子”,赚取巨额转运利润。可为了向美国表忠心,它又积极与美国合作研发2纳米芯片,甚至拉拢日本、澳大利亚搞半导体联盟。
而这样的两面夹击,却让新加坡陷入了两难的境地。它很快成了美国海关严查芯片出口的重点对象,去年就抓了三名涉嫌芯片转运的人员。既想赚中国的钱,又得应付美国的审查,新加坡的日子过得愈发小心翼翼。
当然这种平衡术并非各国单打独斗,东盟这个区域组织为它们提供了抱团取暖的平台。东盟就像一个协调器,把十个国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,用一个声音与大国对话。
比如在南海问题上,即便个别国家与中国有摩擦,东盟整体上仍主张谈判,避免被外部势力当枪使。
通过“10+1”、“10+3”等一系列多边机制,东盟把中美日等大国都拉进同一个框架里,小国得以抱团,大国也得按规矩出牌,这为东南亚在大国夹缝中创造了回旋余地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东盟正推动与中国的自贸区3.0升级版谈判,计划在2025年完成。新协议将覆盖数字经济、绿色经济和供应链联通,目标是进一步稳定和深化区域内部的经济联系,提升整个区域的韧性。
这种平衡策略远非高枕无忧,最大的变数,无疑是中美在亚太地区日益激烈的博弈。东南亚各国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。
美国总想把它们绑上自己的战车,逼着选边站;而中国则希望它们能安心搞经济,别掺和地缘政治。选边站等于自取灭亡,但两边都不得罪又谈何容易?
另一个难题来自东盟内部。十个国家发展水平、政治制度、文化传统各不相同,对华态度也存在温差。柬埔寨、老挝与中国关系铁,越南、菲律宾则时有摩擦。要把这些差异巨大的利益捏合在一起,往往需要漫长的妥协,其难度不亚于走钢丝。
总而言之,东南亚国家的平衡策略目前看是奏效的。它们既享受了中国的经济红利,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战略自主。但随着中国实力持续增强和中美博弈的加剧,维持这种平衡的难度只会越来越大。